究竟過年拜拜時間是哪幾天呢?
除夕拜拜要準備什麼?
茫然的媳婦要如何應付呢?
【除夕】
【由來】
每到農曆過年,家家戶戶就會除舊佈新迎新年,最忙的就是婆婆媽媽了,要準備購買年夜飯的食材和規劃,雖說現在一堆預購年菜,但精省的婆婆媽媽還是會再三比較,這是很費功夫的,還要準備大掃除,還有還有...... 拜拜供品和祭拜程序也有不少工作要忙啊!!
而為了讓來年整年運勢亨通,闔家平安,年末的酬神祭祖更是重要!!尤其是【除夕】這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,也是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的日子,更是要感謝眾神和祖先一整年來的保祐和照顧稱之為『辭歲』,希望秉持著感恩惜福的心情來告別舊的一年,而新春的第一天也要『賀正』,以祈求新的一年神明祖先能繼續眷顧,助我得貴人相助, 財運亨通,家中百福臨門,喜事連連。
古代只有過年過節才有殺雞宰羊,因此趁著節日當然才有足夠的理由辦一桌豐盛的飯菜來酬神祭祖,順便好好祭祭自己的五臟廟,而現代人平常就豐衣足食,因此為了環保和健康,其實供品也就是心意了。修心、修口才是信仰宗教最大的意義。『存好心,說好話,做好事』就可以修自己的福報和智慧,讓你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了,事情就有所改變了。
辭歲─乃像徵一切重生、否極泰來、辭去舊年種種的不如意、迎接新的一年來臨、辭歲也為農曆春節揭開序幕。
會在供桌上擺上豐富的供品及瓜果糕點,由長輩帶領全家祭拜神明祖先,而有吉祥寓意的水果更是必備。如「蘋」與「平」同音,表示「平平安安」;桶柑就是人們常說的柑橘,也稱為「壓年柑」,「柑」諧音「甘」,「橘」諧音「吉」,會堆疊成塔,稱為「柑塔」,像徵「苦盡甘來大發利市、步步高升穩若泰山」之意,都有祈求吉祥之意。
台灣民間習俗還會擺上一碗米飯,放一顆紅棗,不用紅棗也可以用紅色紙剪的春字代替,叫作「春飯」,也稱為「飯春仔」。象徵食米有餘,年年有餘的寓意,因為「春」音似台語的「剩」,表示「富裕」。以往的飯春花是用紅紙剪一“春”字,另結一朵紅色小花,現在改良的飯春花形式很多,顏色也多摻雜金色與粉紅,充滿過年的歡喜氣氛。紅棗則象徵「食紅棗年年好」。湯圓,取「團圓、圓滿」之意。
年糕有甜鹹之分,稱為甜粿、鹹粿。甜粿以糯米作成,亦有添加紅豆者,俗諺稱「吃甜甜,好過年」,吃了討吉利,官運、事業「年年高升、步步高昇」之意。鹹粿有蘿蔔糕,也就是菜頭粿,取其「好彩頭」之意。發糕台語唸「發貴」,有發財的意思,吃了「年年發財、運勢大發」之意。過年時吃芋粿,具有「護(芋)護(芋)孫」的意思。
而一直到「初五」隔開,自除夕以來供於神明前之春飯,年糕,甜料,柑塔等物,才可撤供。古代相傳,盛春飯之碗底若有濕氣,則象徵此年為多雨。如果春飯乾淨,表示平安;潮濕但沒有發霉,就代表財源滾滾;潮濕發霉,就要強健身心;乾燥發霉,預示逢凶化吉;而如果發霉又呈現黑色,就代表來年必須謹慎行事,小心為妙了。
【祭拜對象】神明、祖先、地基主
【時間】
神明、祖先:【除夕】吉時。
地基主:早上十點到傍晚以前。
【地點】
神明、祖先:神明廳前擺放供桌。
地基主:由廚房後門向屋內祭拜,準備小供桌(矮桌或板凳)。
【供品紙料】
神明:鮮花,燭一對。
上桌:柑塔(三粒做底、二粒疊起),發糕,年糕,春飯,甜料。(這些是壓年供品,大小數量可斟酌,以神桌可放下為主,放到初五才撤供。)
下桌:甜茶(紅棗茶)三杯,湯圓三碗,菜頭粿,水果一份,糖果糕餅。蓮花、壽金、福金、刈金(四方金)、補運金。
祖先:燭一對。
上桌:柑塔(三粒做底、二粒疊起),發糕,年糕,春飯,甜料。(這些是壓年供品,大小數量可斟酌,以神桌可放下為主,放到初五才撤供。)
下桌:甜茶(紅棗茶)三杯,湯圓三碗,芋粿,水果一份,糖果糕餅。刈金。
地基主:1杯米(包紅紙,方便插香),茶(水)3杯、便飯菜、年糕、發糕、糖果、筷子2雙。刈金。
【拜拜流程】
- 神明:點清香1柱(或3柱),先誠心呼請神明,再稟報唸:
「今日是(什麼節日),弟子(信女)誠心誠意準備了供品和金銀財寶來敬奉眾神,祈求神尊(主神稱號)及眾神能保佑全家身體健康、家運平順、萬事如意。」
祖先:點清香1柱,在稟報唸:
「今日是(什麼節日),兒孫誠心誠意準備了供品和金銀財寶來敬奉歷代祖先,請祖先來享用,並保佑全家身體健康、事事順利。」
地基主:點清香1柱,在稟報唸:
「安請xxx地址的地基主神,今天是(什麼節日),弟子(信女)今日誠心誠意準備了供品及金銀財寶來敬奉,請地基主上座享用,祈求您能保佑弟子(信女)闔家平安、事事順利。」 - 神明、祖先:等香燒過2/3,拿起金紙拜三拜後去燒化。
地基主:茶除了第一次燒香前先斟上八分滿,要再添第二次和第三次,間隔時間約等5-10分鐘,香過了2/3,拿起金紙拜三拜後燒化。
年夜飯─祭拜祖先之後,全家就圍在一起吃年夜飯,所以又稱「團圓飯」,飯桌上除了吉祥年菜,通常還擺著一個熱騰騰的火鍋,所以又叫「圍爐」。
年夜飯的豐盛自不在話下,各地都有祈求吉祥、多福的年菜,如「長年菜」意喻「長壽」。「韭菜」取意「長長久久」。「餃子」象徵「元寶」。「魚丸、肉丸、蝦丸」取意「三元及第」。「豆腐」取其中的「富」音,象徵「吃豆腐,年年富」。「豆腐干」象徵「天官賜福」。「海帶」象徵「帶來財富」。「雞」台語的音是「家」的意思,象徵「起家團圓」。「豬」象徵「諸事吉祥」。「魚」則是眾所周知象徵「年年有餘」。吃年夜飯時,所有的菜中只有魚不能吃完,要留下才有剩餘,這樣才能年年有餘。
壓歲錢─壓歲錢又稱「壓祟錢」,有鎮邪壓魅的意思。在除夕夜裡,晚輩向長輩磕頭辭歲,長輩給晚輩壓歲錢,互相為對方求福求壽。依據舊俗有給120個銅板,保佑能活到120歲;有給一百個銅板,取意「長命百歲」。
守歲─吃了年夜飯,發了壓歲錢,全家聚在一起談天,叫做「守歲」,就是「守長壽歲」,傳說守得越長,父母親便可以活得越久。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,替父母守住長壽,祈求閤家平安,是孝道的表現。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,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。守歲在除夕夜,全家圍坐在一起,聊天聊過午夜十二時,才可就寢,可祈求父母長壽,又稱「長壽夜」。「不睡」意同「不睏」,睏諧音困,因此,守歲又代表「不困厄」、「不窮困」的意思。
開正─「春節開正」是在除夕與大年初一交接時刻的「子時」,子時良辰一到,全家會穿戴整齊,準備新春祭祀上香點蠟燭祈求前途光明。意思是在正月初一的一開始,即向上天慶賀新年的意思,也稱為「賀正」。現代工商繁忙,許多人則改為初一的一大早前往附近知名廟宇祭拜祈福,祈求新的一年,財運亨通,事事如意。這一天很多人也會出門拜年,稱為「行春」,象徵「出行走春獲好運」。